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17~18世纪)——华彩优美的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伴随着意大利歌剧而诞生,成为歌剧的基本唱法,同时广泛而深刻地应用于其他声乐体裁的演唱。
17世纪,意大利的正歌剧兴起,到18世纪末,声乐艺术进人了第一个“歌唱的黄金时代”,即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
18世纪初,受威尼斯歌剧的影响,那波里乐派兴起,对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演唱风格具有重要影响。代表作家是斯卡拉蒂。那波里乐派尤其重视发挥歌剧中的人声美,歌唱艺术得到空前提高。当时咏叹调多为ABA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一段段再现部时,可允许歌唱者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为歌唱家充分展示声音的美和歌唱技巧创造了机会。歌剧发展到18世纪中叶,宜叙调和咏叹调划分的基本形式进一步规范化,成为歌剧创作的基本要素。
从17世纪后半叶一直延续到整个18世纪,美声唱法主要体现了一种追求声音华采优美、注重花腔技巧的演唱风格。可以说,“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是花腔演唱技巧达到登峰造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如下:
(一)阉人歌唱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是阉人歌唱家。
阉人歌唱的产生源于当时的引会、历史原因。从古代社会至16世纪漫长的历史时期,歌唱是每个人的自由权利。在1586年罗马教皇圣保罗发布至高无上的命令:“令妇女们在教堂中保持安静!”从此,西欧妇女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被剥夺了歌唱的权利,而代之以在教堂中采用未变声的童声或男声或假声代替女声,但没有得理想的艺术效果,于是导致阉人歌唱家(即中性歌唱者)的形成和兴盛。这是声乐艺术第一次与医学的结合,按现代的观点是不人道的、令人耻辱的。
阉人歌唱家经过严格训练,歌唱灵活,同时具有男性宽厚的胸腔和力量,因此,迅速显示了极大的歌唱优势。在意大利声乐最辉煌的17~18世纪,阉人歌手几乎主宰了歌剧舞台。当时仅有极少数普通男女歌唱家能与之抗衡。
阉人歌唱家以无与伦比的歌喉和演唱技巧创造了音乐史上众多难忘的艺术形象。阉人歌唱家扮演的女高音一直是舞台中心人物。同时,阉人歌唱家也能演唱英雄型的男性角色和女中、低音角色。当时,阉人歌唱家的社会地位、艺术价值和报酬远高于一般的男女歌唱家。
阉人歌唱家在声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二)华丽花腔技巧的演唱风格
这一时期,优秀的阉人歌唱家具有演唱装饰音、颤音等高难度的华彩乐句的能力,他们歌喉灵活、胸腔共鸣好,同时嗓音宽广洪亮,呼吸技巧超常,将人声的歌唱能力发挥到极致,将花腔演唱技巧推进到声乐史的第一个颠峰。从歌唱艺术的意义上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阉人歌唱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中确实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歌唱家。当时,最杰出的男性女高音歌唱家法瑞内利,史料记载,他曾创造一口气唱150个装饰音的技巧。一次演唱波波拉创作的首著名的用小号助奏的咏叹调,法瑞内利的歌声和号声互比高低。当小号已精疲力竭停止吹奏时,法瑞内利仍然继续从容演唱了一首带颤音技巧的、快速高难度的华彩东段,产生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对于他的演唱,声乐教育大师曼奇尼惊叹:“太完美了,太富有感染力了!”由此可见,当时阉人歌唱家群体水平的大概情况。
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阉人歌唱家以精美绝伦的技巧几乎霸占了整个歌剧舞台,但同时仍有极少数优秀男女歌唱家能获得与之抗衡的地位。当时世界第二女歌唱家卡塔兰尼,具有天赋的嗓音条件、超常的嗓音,显示巨大的威力。尤其演唱全音程或半音程的颤音,非常准确、优美。
当时极为难能可贵的是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甚至世界级的男高音歌唱家,打破了阉人歌唱家的垄断地位。更重要的意义是,他们逐渐替代阉人歌唱家,起到了确立男主角成歌剧中心人物的过渡性的作用。
这一时期,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鲁比尼成为真正具有国际威望的男高音歌唱家。他宽广的音域,能用胸腔从E唱到高音b²,同时具有极好的头腔共鸣技巧。
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阉人歌唱家,还是男女歌唱家,主要体现了当时“时尚” 的华丽技巧的演唱风格。这种风格蔓延至整个欧洲歌剧舞台。以阉人歌唱家为主的17、18世纪的歌唱家创造了美声唱法的第一个高峰。
18世纪中、后期,以阉人歌唱家为主的歌唱家,逐渐从单纯炫耀声音、竞争技巧,走向哗众取宠,走向极端的自我表现,使歌唱艺术脱离美声唱法的初衷。这种单纯炫技已丧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仅仅达到刺激听众感官感受的作用。
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摧毁了封建主义违背人道的阉割手术,从此,阉人歌唱家逐渐退出歌剧舞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音乐审美的变化,美声唱法对华丽花腔技巧的单纯追求逐渐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