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的产生,古代《毛诗序》阐述了一句广为引用的名言:“情动于中而形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路之也。” 乐、舞、诗的起源都是“情动于中”,都是心灵感情的抒发。俄国音乐评论家谢洛夫说:“音乐是灵魂的直接用语。”音乐与语言结合的歌唱艺术尤其具有巨大的表情功能。从心理、生理学原理分析:我国著名音乐家、理论家李焕之指:“声音是一种物质的运动。它是从人体的生理机能所产生出来的,所谓声音的美就是基于自然生理条件上的人类思想感情的集中表现。”著名音乐理论家叶纯之进一步论述:“人通过发声来表达无比丰富的感情,所以,在声音中,人可以关照自身,把自身放进去而'刘象化'。这样,声音的表情功能就获得了无可代替的天赋特权。”
在歌曲创作和演唱中,通过声音的音高、力度、节奏表情等因素,对蕴涵于作品中的丰富的情感进行直接、生动地表现和细致入微的刻画。这是歌唱艺术感情表述的特殊意义。
我国古代声乐传统历来坚持以"声情并茂"作为声乐艺术的审美理想。古代唱论历来讲究“有情之曲”,在歌唱中,声音、字音只是演唱的躯壳、外形,而感情才是演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字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时,歌唱才能充满活力,才能产生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染力。声乐创造的过程,既是发声器官的生理现象,同时也充分反映高级神经的活动。因此,声乐创造的过程,贯穿着感情的发展过程。
美好的音质、丰富的共鸣、正确的呼吸方法、灵活的咬字技巧,最终只有与充沛的创作激情结合起来,只有仔细地分析作品内容,融汇人生的丰富体验,配合相应的歌唱技巧、技术手段、才能准确、细致、完美、有层次地揭示作品内涵,才能体现声与情协调统一的独特光彩。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郭淑珍在她演唱的经典名曲"黄河怨"中,以多变的声音色彩、深厚的呼吸控制技巧,清晰而饱含深情的歌唱语言,表现了人物感情层次的对比、发展,真切、生动、极有份量地刻画了黄河边上,饱受欺凌的中国妇女的典型艺术形象。这首名曲因郭先生的演唱而深深地刻印在广大群众的心中。郭先生对歌曲的感情处理也成为许多歌唱者效仿学习的榜样。
19世纪美声发展史上诞生了国际超一流全能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她在歌唱艺术表现上,不断追求尽善尽美。卡拉斯对"茶花女"中不幸的、被上层社会践踏的少女薇奥莱塔注人了自己深刻的理解:“从自己的声音中找到尽可能多的色彩和适用于最后一幕的更深沉的平静与病态的新的音质······”对自己的创作,卡拉斯有着精辟的见解:“尽量使薇奥莱塔的声音带有病态的特征;她毕竟是一个病魔缠身的女子。关键在于气息的控制,应当用非常清晰的嗓音来支持那种有气无力的说话或唱歌方式。处在她的境况下的薇奥莱塔,怎么能放开喉咙粗声粗气的歌唱呢?那会显得很可笑的。”卡拉斯塑造的茶花女、托斯卡、美狄亚、露契亚等众多熠熠闪光的艺术形象,为美声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考察美声发展史,优秀歌唱家决不会脱离作品感情基础,单纯地去耍技巧,去“亮嗓子”。没有感情的声音是苍白的,无法感动自己和听众。
在声乐教育中,让我们永远提醒自己:声与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体,声音技术是感情表现的坚实基础,而感情的贯穿和发展才是歌唱艺术的灵魂。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创造,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中所产生的美的声音、美的品味,由生理快感而升华为精神的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