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声乐高度重视对歌唱语言的研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是我国民族演唱艺术(包括声乐、戏曲、曲艺等)的审美原则和优良传统,坚持“字正”与“腔圆”的辩证关系,“字正”才能“腔圆”。语音的规范性是歌唱语言的基础,对歌唱语音和音韵学的研究,是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诗历来讲究押韵、平仄四声,历代产生许多研究诗韵的韵书。在戏曲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元代,音乐理论家周德清根据在北方流行的、在演唱中获得成功的《杂剧》作品,根据自己在填曲上的丰富经验,编著音韵学巨著《中原音韵》,定出新的音韵系统。这部韵谱,可以说,是当时带有全国意义的北方语音——所谓"中原语音"的第一次系统化。
《中原音韵》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唯物和创新精神。《中原音韵》成为戏曲音韵
的规范。在音韵系统中,周德清以韵类为纲,字声为目,将全部汉字分属“轻中”“江阳”“支思”等十九韵,然后依照实际生活语言的变化,提出"平分阴阳,人派三声"的论点,从而形成一套新的四声分类法。《中原音韵》成为明清以来曲韵发展的基础,对作曲、演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明代的政治中心南移,在《中原音韵》基础上,乐风韶等人编著《洪武正韵》。这是在适应当时盛行的南曲基础上编著而成的。所以古代唱曲流传“北有中原,南有洪武”之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音韵也不断变化。清代梆子腔和京剧的盛行,音韵学逐步形成目前声乐演唱普遍使用的“十三辙”(辙:即韵)。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的古老的学科,是研究咬字和归韵方法的学科,我国民族一演唱艺术(民歌、戏曲、曲艺)在演唱上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音韵学的发展和影响,对歌唱语言的规范和演唱技巧的提高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