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晋(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音乐素养提升 自信面对更多

Mr.先声音乐在线教学系统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

一对一学声乐,从基础到高级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5.23
一对一学声乐,从基础到高级,由于历史的原因,近现代我国的声乐教学对欧洲歌剧的了解比较肤浅。对于歌剧的历史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我们的声乐学习也很有帮助。先来了解一下喜歌剧吧!

未标题-1

1.喜歌剧的兴起和繁荣

 

18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喜歌剧体裁诞生。喜歌剧与传统正歌剧相比较,体现新的较为轻松的风格。内容一般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歌曲具有通俗、轻快的格调,采用本民族语言演唱。

 

1733年,意大利最著名的作曲家乔·巴·帕戈莱西创作的《女仆管家》在拿波里首演。I亥剧描述了可爱而又精明的女仆,巧施妙计使主人答应娶她为妻。社会底层的平凡而机智的女仆成为歌剧女主角,这在正歌剧时代是不可想象的。1752年在巴黎上演,引起音乐史著名的“喜歌剧之争”。虽遭到法国贵族宫廷趣味的贬责,而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梭对意大利音乐、语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意大利柔美的语言对产生美好的旋律十分有利,同时指出法国歌剧创作必须形成与本民族语言特点一致的、接近于口语的朗诵调。两相比较,意大利喜歌剧重视音乐性,法国喜歌剧以说白代替宣叙调,它是歌唱、说白、表演三者结合的特点。

 

18世纪中叶,德国喜歌剧开始形成。由于德国歌曲是歌剧中主要的音乐素材,因此喜歌剧在德国也被称为“歌唱剧”。徳国喜歌剧重视民族风格的旋律,也采用歌唱与说白结合的形式、音乐朴实而有感染力。

 

2.格鲁克的歌剧改革(18世纪下半叶)

 

18世纪下半叶,喜歌剧开辟新的体裁形式,促进了意、法等国歌剧的繁荣。但总体上仍面临着改革固有传统、风格的问题。歌剧本身深层次的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歌剧改革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的是德国作曲家、歌剧改革家克·维·格鲁克(1714~1787)。他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肤浅提出一系列原则:1、主张“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2、关于音乐与戏剧的关系,他提出音乐要从属于戏剧的歌剧观点,3、针对当时歌坛单纯炫耀技巧的陋习,提出针锋相对的措施,删去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乐段,提出歌唱家必须按照作曲家规定的音乐演唱的原则,提倡“努力使音乐回到它应有的功能上去,即配合诗词作用,不用多余的装饰音中断或冲淡剧情,以便加强感情的表现。”他的歌剧改革 19世纪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格鲁克于1762年推出《奥菲欧与犹丽狄西》。新的意大利歌唱风格和合唱、芭蕾舞的运用,强烈的戏剧效果和朴实动人的音乐形象结合在一起。歌唱家体现了严格按谱创作的风格。《奥菲欧与犹丽狄西》取材于神话故事,这是历代作曲家多次采用的故事,表达启蒙运动对人性、对坚贞爱情的追求。其中奥菲欧的著名咏叹调《我失去了犹丽狄西》,全曲由大小调的调性变化,渲染人物激动、起伏的心境,绵长、连贯的旋律,表达歌者深沉、动情的倾述。歌剧创作体现格鲁克的歌剧理——重视音乐与戏剧的结合,至今仍是歌剧创作的基本原则。

【相关推荐】

咨询热线

1891040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