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区统一问题是演唱和声乐教学的关键。声区统一的奥妙在于真假声比例适当的混合。没有哪一个声区是绝对的真声或假声,不同声区真假混合的比例不同,高音区假声成分多,低音区真声成分多。歌唱中真假声比例的协调控制就是歌唱中真假声的平衡问题。
(一) 换声区真假声的平衡
歌唱中较困难的是换声区真假声平衡的调节。演唱者在过度音区中出现的“破裂音”,声音重、浊、虚、空、突然变暗、音偏低等现象,都是由于真假声的平衡不够协调所致。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良好的真假声比例混合适当的中声区。据普雷斯曼观察:歌唱者均匀地演唱上行音阶时,声带形状发生的变化几乎永远是渐次的。从这个科学的观察结论出发,歌唱发声从胸声区到头声区,真假声比例成分的混合是个逐渐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歌唱训练首先是中声区的训练。中声区的演唱一定要有“挂上头腔”的感觉,形成“混声”,这样才能完成换声区的过渡,统一声区,即达到换声区真假声的平衡。
(二)不同唱法真假声的平衡问题
歌唱训练要调节真假声的平衡以达到声区的统一。但是,这种调节在不同唱法中是有区别的。不同唱法真假声混合的比例不同,形成声音色彩的差异和风格的多样。
活跃在当今荧屏、舞台上的优秀的民族唱法的歌唱演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中低声区真声成分较多的基础上建立混声共鸣,声音明亮、优美、亲切、富有“个性”魅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民族唱法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重视向民族民间学习,进一步挖掘、总结民族声乐艺术精华的同时,也认真进行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因此当今民族唱法在声区的统一、音域的发展、高音的圆润、通畅上获得了可喜的进步,形成我国民族唱法独特的风格、韵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增强了歌唱发声的科学性。它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心理和传统习惯,贏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对我们把握和进行民族唱法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而美声唱法从17世纪的雏形发展到今天,经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不断充实、完善、提
高,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有一套较完整、科学的发声演唱理论,在真假声平衡问题上有一套用“掩盖唱法”完成过渡统一声区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声音训练方法。美声唱法是在假声基础上混以胸声,形成"混声"唱法。当今世界优秀的美声唱法歌唱家,其中声区柔和、圆润、高音区通畅,泛音色彩丰富、既明亮又有威力,音域既宽广而强弱变化幅度又很大,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美声唱法其发声、演唱的科学性在世界范围内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