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史上,声乐艺术享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最受群众欢迎、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唱论历来推崇声乐艺术的魅力,其主要原因,是声乐由于增加歌唱语言造型因素而独具的通俗易懂、贴近人心的艺术表现功能。音乐家李焕之说:“所谓声音的美就是基于自然的生理条件上的人类思想感情的集中表现。”歌唱语言的表情性不是一般语言意义的表情性,关键在于它是与音乐相结合的语言方式。音乐是表情的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较,音乐在表现现实的全部多样性,首先是通过感情的表现。人类的与音乐结合的丰富的感情通过语言得到准确生动、淋漓尽致的完美体现。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最高理想境界。
歌唱语言的表情性、比较集中体现在语调中,因此培养学生认识歌唱语言的语调作用、掌握歌唱语调的运用技巧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筐格”即指音乐曲调为歌唱家提供了创作的基础和规格,而“色泽”即是表演的光彩在于演唱的感情处理和艺术润色。这就是歌唱艺术二度创作的意义。
歌唱语调的轻重强弱、抑扬顿挫、快慢疾徐、顿挫连断反映了艺术对比的原则。歌唱语调的变化,精细而深刻地反映了作品的内涵和人物丰富、复杂、变化起伏的内心世界。而民族声乐特有的装饰音等润腔技巧,体现语言的韵味美。它体现从语言的调值、地方语言特点出发,匠心独具的艺术创造,形成民族声乐的特殊风格与色彩,同时语言技巧的运用、生动传神的感情处理,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高度重视歌唱语言的感情和锤炼精湛的语言咬字技巧,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优秀歌唱家的共识。在我国,老一辈优秀歌唱家、声乐教授,俗称“四大名旦”的喻宜宣、郎
毓秀、黄友葵、周小燕四位先生都曾留洋深造,学贯中西,具有深厚的美声唱法功底。然而
她们立足于中国的语言基础,同时努力向戏曲、曲艺艺术学习、借鉴。积累和丰高了演唱中国歌曲的语言技巧和韵味,演唱受到群众的欢迎。老一辈歌唱家对汉语言咬字规律的研究和艺术实践,促进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更是充分发挥歌唱语言的表情功能,其艺术成就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清晰、生动的民族语言和真切动人的感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