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瓦格纳的乐剧改革(19世纪下半叶)
浪漫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发展到顶峰。理·瓦格纳(1813~1883)是德国杰出的具有国际声望的作曲家。他是浪漫主义和真实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作曲家,是完成浪漫主义历史使命的最后的音乐家。
瓦格纳以他的歌剧理想和实践,影响了德国和欧洲19世纪中后期的音乐发展进程。瓦格纳的“乐剧”美学思想反映了他对歌剧改革的理想。瓦格纳的改革:目的是要使歌剧成为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的“未来艺术”——乐剧。乐剧是一种“整体艺术”的完整结构;因此确定诗歌、音乐、戏剧三种要素有机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改革歌剧的演唱形式,废除原来传统歌剧中各向独立的咏叹调、宣叙调、独唱、合唱和芭蕾舞场面,以“无穷尽”旋律取代。
(2)改革重点是充分发挥管弦乐队的作用,创建交响乐式的乐剧形式,扩充乐队编制,注重发挥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功能,甚至交响乐队的作用常常超过声乐。
3)首创“主导动机”用以揭示和推动剧情的发展。瓦格纳歌剧庞大的音响,刺激了戏剧性演唱风格的发展,同时也造成部分歌唱者单纯追求音量的宏大,淡漠美好音质的要求,浓重胸声的运川用和超负荷的嗓音负担,往往使歌唱者较早地结束了歌剧艺术生涯。瓦格纳的创作思想在历史上引起不少争议,他本人成为音乐史_l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
瓦格纳一生共创作十部歌剧。作为“乐剧”改革早期创作的代表作有:《漂泊的荷兰人》(1843年)、《汤豪塞》(1859年)和《罗恩格林》(1847年)后期的代表作有《特里斯特和伊索尔徳》(1858~1859)、《尼伯龙根的指环》(1852~1868)和《纽伦堡的名歌手》(1867~1868),其中《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徳》是他成熟风格的代表作。《纽伦堡的名歌手》则是他具有特殊风格的一部作品,是徳国民俗生活的反映。
瓦格纳在韦伯歌剧的基础上,继承贝多芬交响乐传统。他的乐剧特点是庞大的结构(如《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各自包括四场的乐剧组成);壮观的舞台布景;庞大宏伟的交响乐音响和戏剧性演唱风格。
2.
威尔第对意大利歌剧传统的继承与革新(19世纪下半叶)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1813~1901)是19世纪下半叶影响最大、具有世界威望的作曲家。威尔第是“艺术的常青树”,他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在他80岁高龄时,仍以超凡的精力和才华,成功地完成了最后一部喜歌剧《福斯塔夫》。他的创作生涯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但他的创作思想是继承意大利歌剧的古典传统。他一生研究和不断追求完美的歌剧改革,创造独树一帜的新型歌剧。
在威尔第的早期歌剧中,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充满热烈真挚的爱国情感,音乐鲜明有力,旋律宽广。其代表作是《纳布科》(1842年)、《伦巴底人》(1843年)和《厄尔南尼》(1844年)。
威尔第的中期创作是高峰期。他接受浪漫主义观点,对“永恒人性”的主题倾注更多的关注。他注重具有强烈戏剧性冲突、具有鲜明对比意义的人物感情的刻画。歌剧取材于现实生活普通人的形象。其代表作《弄臣》(1851年)、《游吟诗人》(1853年)和《茶花女》(1853年)是歌剧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威尔第从此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在他的笔下《弄臣》中丑陋的小人物利哥来托和奥赛罗力中的奥赛罗具有善良和人性扭曲的多重性。《游吟诗人》中饱经风霜,充满复仇烈火的吉普赛老妇人玛祖切娜,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十分真切可信,这些歌剧艺术创作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19世纪末期,威尔第创作具有法国大歌剧特色的《阿依达》(1871年),杰出的抒情悲剧《奥赛罗》(1887年)和优秀的喜歌剧《福斯塔夫》(1893年)。威尔第晚期的音乐风格更具戏剧性的表现力量。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风格
(1)继承意大利优秀歌剧音乐传统,注重本民族风格的表现。
(2)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注重题材的现实性,舞台场面宏大而描写人物性格细腻、生动。
(3)注重音乐的旋律性,重视人声技巧的表现。歌剧的演唱既富有戏剧性的表现,又具有优美、抒情的特点。在歌剧中塑造众多男中音形象,为男中音歌唱家的脱颖而出起到重要的作用。
(4)加强乐队的表现力,同时注意乐队和人声的协调。
3.比才和法国歌剧(19世纪下半叶)
19世纪下半叶,喜歌剧成为法国歌剧的主流。其中主要作曲家有奥芬巴赫、古诺、马斯内等,其中乔治·比才以独特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成为这一时期法国歌剧的卓越代表,对法国及欧洲歌剧产生重要影响。
歌剧《卡门》是19世纪法国最优秀歌剧,《卡门》的最大艺术审美价值,在于塑造了歌剧舞台上极为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独具一格的人物形象。歌剧的创新特点是:创造性地运用西班牙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音乐上既尊重传统,又吸取瓦格纳主导动机手法,歌唱与戏剧紧密结合,激动人心。
《卡门》形象的塑造,启发了19世纪末意大利真实主义的歌剧风格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