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潮流,是和民族艺术的发展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尤其是19世纪下半叶民族主义在俄国和东欧兴起,产生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歌剧风格。
俄罗斯歌剧长期基本处于摹仿意大利歌剧的状态。在浪漫主义音乐潮流的推动下,19世纪上半叶首先诞生了杰出的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
(1804~1857)。对西欧歌剧的学习,促使格林卡决心要创作“不但题材是民族的,而且音乐也是民族的”俄罗斯歌剧。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两部歌剧:《伊万 ·
苏萨宁》和《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音乐集中体现他擅长于浪漫主义歌曲创作的才华。其中安东尼达的浪漫曲《我悲伤啊我痛苦》,旋律感伤、优美,富有感染力,成为声乐教学的经典曲目之一。
继格林卡以后,诞生了俄罗斯最杰出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1840~1893)。柴科夫斯基注重旋律的民族特色,音乐风格宽广、深情、忧思交融。创作上,强调个人主观意识,音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又具有悲剧性的戏剧特点。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创作11部歌剧,其代表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
(1877~1878年) 和《黑桃皇后》
(1890年)。
其他东欧国家,如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嫁娘》(1866年)、德沃夏克的《水仙女》
(1901年)均是各国民族歌剧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