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唱歌零基础到中级,首先要做到发声方法的没有缺陷和问题,不然会出现很多问题,最灰暗的可能导致再也唱不了歌。
歌唱的正确发声,是在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对各有关发声器官进行有效的调节活动。歌唱者,尤其不成熟的歌唱者,在训练和成长过程中,或者由于没有接受到正确的引导,或者由于自身的不良习惯,尚未走上正途,因此在训练和演唱中,往往处于浑身使劲、瞎帮忙的状态,导致咽喉部肌肉过分紧张和声带的超负荷运动,长此则造成运动性、创伤性病变。在演唱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往往有如下反映。
(一)呼吸运动的不平衡
歌唱的动力来自于正确的呼吸运动。正确的呼吸运动是通过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正确训练、强调横隔膜的控制作用。歌唱的过程,就是呼与吸两组肌肉群在运动过程中的对抗与平衡的不断调节的过程。尤其在高音演唱中,既要充分发挥头腔共鸣的作用,同时必须建立弹性而稳定的呼吸基础。
可是,如果缺乏对歌唱呼吸平衡运动的正确认识和控制、把握能力,歌唱者或者使用过分的呼吸冲击力量,造成声带过度的紧张、疲劳和发声的“挤”、“卡”现象;或者出于“松弛”的追求,而放弃了声带闭合应有的张力,这时就会产生气、声搭配不上,“漏气”的现象。 尽管歌唱者用了很多力,可惜仍挡不住气息的漏泄,以至于产生声音的软弱、暗淡、气、声不能统一的结果。这种不正常的发音情况,肯定会引起不同的咽喉及声带疾病。
(二)轻重机能的转换问题
声乐的科学训练,从声音的平衡角度,关健是真假声混合的比例,建立科学的“混声”唱法。当然,真假声混合的比例不是绝对的,它决定于声区和歌曲风格、演唱方法的不同,而采取灵活运用的原则。但是无论哪种唱法,均采用真假声混合的原则,应是确定无疑的。否则歌唱者不能具备基本的音域要求。当然民歌唱法也有出于特殊风格、韵味的要求,采用纯真声或纯假声演唱的情况。
从现代声乐科学概念分析,歌唱者的正常发声具有轻、重两种机能。演唱真声时,是“重机能”性质,演唱假声时具有“轻机能”性质。重机能是声带全部振动,轻机能是声带局部振动或边缘振动。正确的歌唱从低声区,经过中声区,发展到高声区,具有从重机能向轻机能逐渐转换的特点。所谓“逐渐”就是不断调整真假声比例,从中低声区以真声为主,挂上头腔,逐渐过渡到以头声为主,同时运用一定比例的胸声。
民族唱法的女声在中低声区真声的基础上混以假声。美声唱法女声则是在假声的基础上建立混声。戏曲唱法的青衣以股嗓为主演唱,老旦以真声为主演唱。这些充分显示了不同唱法“混声”比例的运用,呈现丁多种方式、多种音色的变化,从而构成了声乐世界的缤纷色彩。
然而错误的发声(无论来自主观或客观原因)往往不能调节适当的真假声比例,在声区的过渡中,缺乏协调的控制能力,而造成轻重机能转换的失衡。其表现有多种:如男高音如果不采用“掩盖”技巧发挥头声的作用,往往产生高音破裂,声嘶力竭的现象。真声用得过多,嗓音“紧”、“尖”、“卡”可能造成声带息肉;假声用得太多、声音“虚”、“空”、“飘”,容易产生漏气现象,能够导致声带小结。
优秀的歌唱者建立正确的“混声”唱法,则能减少嗓音疾病的干扰、永保歌唱的青春活力。
不断改进、完善、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积极预防某些发声器官疾病的产生。